抢票难退票难,“黄牛”囤积票源,演出消费市场亟待完善监管机制
- 来源:国际商报
- 时间:2023-08-04 14:35:20
国际商报记者 刘旭颖
随着今年以来演出市场的强劲复苏,演出消费市场也呈现蓬勃景象。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票务信息采集平台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务收入达167.93亿元,同比增长673.49%;观众人次达6223.66万,同比暴涨超10倍。
(相关资料图)
然而,“不是在抢票,就是在抢票的路上”也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心声,抢不到票、买高价“黄牛”票或抢到票后无法退款成为演出票务平台被投诉最多的问题。
乱象难止亦难治
国内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近期发布的信息显示,近几个月来,演出消费相关投诉量增长明显,某演出票务平台为投诉重灾区。其中,投诉该平台存退款与霸王条款问题占据其上半年投诉问题的80%。据反映,无论是因疏忽而填错了订票信息、重复购票,还是因伤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前往演唱会现场,该平台在演出尚未举行的情况下,均以“演出票品时效性和稀缺性”为由,拒绝为消费者退票退款。
甘肃省的金小姐反映称,其于7月21日17时17分在某演出票务平台购买薛之谦8月18日兰州演唱会的门票,付款后发现购买数量错误,之后立刻联系该平台客服申请退款。但客服却以“查询此项目因为演出票品的特殊性与时效性,购票成功不支持退换票”的理由拒绝申请退票。
与金小姐有类似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据广东省的陈女士反映,她于6月11日在某演出票务平台上购买两张演唱会门票共1978元,发现行程有问题,就在购票当天联系客服申请退款。商品是预售未发货,且演出场次是6月23日,退票并不影响票品时效性。但客服却以“因为演出票品的特殊性与时效性等”拒绝为其办理退换。
上述演出票务平台对此作出解释称:不允许退票,主要是考虑到演唱会门票具有稀缺性、时效性等特点。如果在预售后、开演前接受大规模退票会给二次销售造成困难,临近演出开始日期才购票的用户也可能因为邮寄门票不及时而影响行程安排。
另一个被质疑的现象是,为何歌迷抢不到票,“黄牛”手中却有大把位置视野都非常好的票?演出票务平台在这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一方面,目前演唱会的票数并不透明。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但事实上,目前并无硬性规定必须公开可售门票的数量,因此每一场演出到底开出多少票,其中又有多少是公开发售的,消费者并不知情。
另一方面,“黄牛”也手握着丰富的“购票”渠道和资源。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黄牛”倒票业务开始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一些“黄牛”研发了专门抢票的软件,可以在售票开启第一时间抢到票,一些“黄牛”甚至形成了较完整的抢票产业链。还有一些“黄牛”会雇佣大量学生抢票,囤积票源,再以“代抢”或是“现票预订”的名义在各大平台兜售门票。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发现招收学生代理的账号在长期运作。
实际上,就连今年部分演出实施的实名购票制也无法抹除“黄牛”的身影。一名业内人士介绍,如果遇到对实名制要求较高的场次或者热门演唱会,“黄牛”会预先收取定金,提前拿到账号和身份信息代抢。
此外,除了公开发售外,主办方还会留出给赞助商、行政部门、各协办单位等机构的公关票,公开发售前也会有内购环节,这些票都有可能成为“黄牛”的票源。
期待有效强监管出台
由于监管难度大、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票务平台在售票过程中存在不少乱象。对此,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也纷纷出台政策和规范。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了《演出行业票务规范》,对演出票务销售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法规,对“黄牛炒票”等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但网经社相关分析人士认为,对于大型票务平台来说,仅仅是行业规范和法规约束很可能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监管缺位,使得这些平台在处理消费者投诉时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此背景下,消费者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述人士认为,一方面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加大对票务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票,避免在“黄牛”和不法分子手中购买高价票或假票。
关键词: